在過去5年里,柳工的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的增長都位于行業之首。這使柳工有了更大的底氣,開始把目光瞄向全球,定位于工程裝備的“世界級企業”。
2007年,柳工集團實現年營業收入120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同比增長40%。其中,柳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6億元,同比增長48%;整機銷量達36000臺,同比增長38%;整機出口達2700臺,出口收入為1.3億美元,產品遠銷全球60多個國家。柳工已連續3年躋身世界工程機械50強。
2008年,柳工創建50周年之際,柳工集團準備將營業收入做到150億元,成為世界工程機械著名品牌。
柳工集團董事長王曉華透露,2007年以來,柳工基于市場變化和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全面部署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的戰略調整計劃,要在2009年提前一年實現銷售收入150億元,工程機械產品銷量超過5萬臺的“十一五”規劃目標。
2008年,柳工集團還做出了2012年戰略規劃:實現銷售收入300億元,躋身全球工程機械前15強。
挖掘機的絕地反擊
2008年4月,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租賃公司與柳工簽訂了一次購買126臺挖掘機的合同,這也是中國工程裝備民族品牌迄今最大的單筆出口挖掘機合同。
據悉,柳工出口烏茲別克斯坦的挖掘機主要用于進行國土整治,是國家級重大工程。烏茲別克斯坦買方坦言,因為此次購買是烏茲別克斯坦工程機械購買的最大標的,國家政府十分重視。而選擇購買柳工產品,與柳工的專業水平和人員的專業精神,以及整個柳工從高管到基層人員誠摯的合作態度分不開。
烏茲別克斯坦還買方表示,希望在這次合作的基礎上,能與柳工保持一個長期的戰略合作關系。
“挖掘機是工程機械中技術含量較高、制造難度較大的產品,你們中國人是難以創造出自己的品牌的。”這是若干年前柳工與國際工程機械某跨國公司談判時對方下的結論,這句話一直在柳工當時的談判代表曾光安的心里憋著。
在2003年的一次行業會上,已任柳工總裁的曾光安說,“我們要做挖掘機。”對此,行內人士都不以為然,有人甚至好心地提醒曾光安:好好做你們的裝載機吧,柳工不可能做好挖掘機。曾光安當即火了,放言道:“柳工寧可少做一萬臺裝載機,也要把挖掘機做好。”
事實上,柳工并沒有少做裝載機,卻把挖掘機做出來了。
挖掘機被稱為“工程機械之王”,也是未來中國工程機械領域的最大產業之一。1990年代初,國外挖掘機進入中國市場,由于中國挖掘機制造水平整體偏低,民族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從1994年的95%急劇下滑到2004年的5%,中國六大挖掘機支柱企業在強大的國外品牌沖擊下紛紛退出挖掘機市場,甚或倒閉。
期間,中國工程機械的主要企業均對挖掘機進行了努力嘗試,原機械部甚至設立專項巨資在某企業進行專項扶持,但也以失敗而告終。
徐工、山推等知名企業另辟蹊徑,打算以合資形式引進技術作為長期戰略目標,卻都是功敗垂成。1995年,徐工與卡特彼勒合資成立公司生產液壓挖掘機,中外雙方股份比為4:6;第三年,卡特追加二期投資,徐工因資金短缺等原因忍痛割讓24.13%的股份,從此失去話語權。山推也同樣迫于各種壓力,于2003年賣出20%的股份給日本小松。
在國產起重機、裝載機、混凝土泵車、叉車等品種把國外品牌“趕出”國門,揚眉吐氣之時,挖掘機市場始終波瀾不驚。不少人甚至已經對民族挖掘機產業失去了信心。
作為一個“致力于成為工程機械行業世界級企業”的老牌領軍企業,柳工正是在國內本土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失去了技術和資金支持的情況下,毅然建立起自己的研發隊伍和供銷渠道,開始了國產高水平挖掘機的研發、制造之路。
柳工從2001年進入挖掘機行業以來,立足自主創新,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不斷在挖掘機的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上取得突破,在苦于負增長的國內挖掘機同行中一枝獨秀,成為中國民族挖掘機品牌的領頭羊。
柳工在民族挖掘機產業上的奮斗,逐步得到客戶的認可,同時也得到工程機械同行的尊重以及引起了國外競爭對手的嚴密關注。今天的柳工挖掘機不僅可以在國內站穩腳跟,取得3.63%市場占有率,而且不斷在海外攻城略地。
在柳工挖掘機為代表的民族挖掘機共同努力下,民族品牌市場占有率由2005年的約5%到2008年可能將提高到約20%。
比較有意思的一件事是,2006年柳工挖掘機產銷1383臺,得到了挖掘機行業領導高度關注和贊揚,因此曾光安與有關領導合影留念時還“享受”了一次在照片上居中的位置。
2007年,柳工在中型挖掘機領域里迅速崛起,實現年產銷2100臺,一舉超越國際著名品牌沃爾沃,成為唯一超2000臺的民族品牌,占據國內挖掘機市場份額的4%。柳工挖掘機在國內、國際市場異軍突起,成為了中國唯一躋身世界十大挖掘機制造商的民族品牌。
自此,在裝載機產品這個現金流業務之外,柳工的戰略性業務——挖掘機正在迅速成長為公司的又一個主要利潤板塊。
全面解決方案供應商
挖掘機并不是柳工唯一拓展的領域,柳工的定位是工程裝備領域的“全面解決方案供應商”。
2007年,柳工進行了戰略調整,提出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立足自主創新,以裝載機的絕對領先地位和戰略性業務的快速崛起為戰略重點,通過國際化、深度營銷、6西格瑪、技術創新和資本運作等5項舉措,從一個傳統的工程機械制造為主的企業成長為一個以客戶為導向、提供全面解決方案的綜合企業,成為中國工程機械第一國際品牌。
柳工一直是以制造裝載機而聞名,但在推進國際化進程中,僅僅依靠裝載機是不夠的,柳工還不斷研發出了高性能的土方工程機械、路面工程機械和小型工程機械。近幾年,柳工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公司產品線迅速延伸,發展成以裝載機為主導,以挖掘機、路面機械為兩翼,向相關產品延伸的業務多元化的工程機械企業,形成了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叉車、路面機械、小型工程機械、起重機等產品線布局。
2005年,柳工還針對歐美發達國家市場的需要,推出了多種符合歐美市場環保、安全和適合性需要的裝載機、挖掘機、平地機、壓路機,使公司的產品出口整機同比增長174.2%。
起重機業務也是柳工為實現2012年銷售目標而實施的一個重大項目。2007年2月,安徽柳工的正式成立,對于柳工將起重機納入業務范疇、完善全系列的工程機械產品線具有重大意義。
2007年,柳工壓路機銷量增長比行業高出40個百分點,攤鋪機銷量同比增長達120%,平地機銷量同比增長是行業平均水平的3.3倍,新產品銷售增長迅猛。
這些系列產品的研發成功和市場推廣,為柳工在今后5年和更長時期內開辟了廣闊的國內、國際市場發展空間。
“全面解決方案供應商”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產品線的全面覆蓋,對柳工這個裝備制造業企業而言,更意味著從“制造導向”轉向“客戶導向”,提升生產性服務水平。
作為在行業內率先推行代理制的制造商,柳工擁有行業一流的經銷商隊伍,建立了完備的代理商開發、管理、評估和淘汰的動態機制,推動經銷商隊伍不斷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
2008年3月,柳工與中國銀行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次戰略合作的重要意義并不在于中國銀行對于柳工授信額度的提升,而在于按揭業務、融資租賃業務以及國際業務的內容。6月,柳工與交通銀行就“建立工程機械金融網絡合作協議”舉辦了簽約儀式,由交通銀行各分支機構為購買柳工產品的客戶提供按揭貸款、對加入柳工與交行合作的工程機械金融業務網絡的柳工經銷商提供承兌匯票額度支持。
工程機械產品屬于生產資料,價值高且回收周期長,對于很多用戶來說一次性投資購買資金壓力較大。在西方發達國家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按揭和融資租賃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融資工具,是工程機械市場的主要金融產品。
“這是一件大事、這是一種創新,它標志著柳工與金融企業在合作之路上邁進了一大步。”王曉華說,對于柳工及經銷商來說,引入銀行按揭業務,除了滿足客戶需求之外,也有助于拓展客戶研究和客戶關系管理,提升企業的市場控制能力。
“無邊界競爭”中搶灘高端市場
柳工是第二屆中港協會議的承辦方,王曉華在會上致詞中對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包起帆副總裁表現出很高的敬意。
幾年前,港口等行業高端用戶的裝載機市場一直被國外品牌所壟斷,國產品牌只能在國內二線市場徘徊,正是包起帆先生勇于第一個“吃螃蟹”,上海港率先采用國產品牌裝載機,使得柳工在港口領域高端市場得以快速發展。如今,包起帆對自己當初選擇柳工表示滿意。
事實上,為開創自己的藍海市場,柳工近年來注重對高端用戶和關鍵客戶的開發,在高端市場領域樹立品牌形象,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柳工產品已逐漸被歐美國家高端工程機械市場所接受。
在國際專業展會——2007年的德國寶馬展上,柳工裝載機大都符合歐III標準,挖掘機、滑移機也都符合發達國家的排放要求,9臺參展樣機當場被德國客戶購買,柳工還拿回了50多臺產品的訂單。
自1958年建廠至今,柳工已有50年的工程機械制造歷史,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被譽為中國工程機械的搖籃、行業的“排頭兵”。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柳工奠定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領先地位。
但是,近年來國際巨頭紛紛搶灘中國市場,按照王曉華的說法,“市場競爭進入無邊界競爭時代”,這使國內工程裝備企業的生存環境更加險惡。“跨國公司通過在中國建廠,可以獲得與中國企業一樣的成本優勢,使得中國企業原本沒有品牌影響力的產品市場逐漸萎縮。”
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進入了工程機械生產大國行列。據統計,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總數多達1000來家,存在著企業規模過小、生產分散的問題,難以形成規模經濟的局面,綜合實力和競爭力有限。“由于長期粗放經營增長方式的影響,低技術含量的產品生產能力過剩,而高技術含量的產品生產能力卻嚴重不足,導致工程機械產品的檔次不高,難以滿足市場上不斷升級的客戶需求。”
特別是在國內市場國際化的情況下,國內公司卻仍在產品低端同質化,低水平的價格戰競爭上糾纏不清。“近年中國工程機械企業規模增長雖然很快,但與跨國公司相比差距依然很大,全行業銷售收入還不及卡特彼勒的一半。”王曉華分析,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之所以頻繁使用價格戰這種殺傷力極大的低水平競爭手段,歸根于各企業之間產品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而這種現象長期得不到改觀,就是因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自主開發的能力非常薄弱。
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整個裝載機市場的銷量從2000年的23035臺增長到2004年的98301臺,但銷售利潤卻從2000年的5.73%下降到2004年的4.78%。這組數據實在令人擔擾。行業內曾有人說:“我們簡直就是販賣鋼鐵的!”
突圍之路在哪里?柳工的結論是:問題出在品牌上,柳工必須建立自身的品牌優勢。
顯然,在當今國內市場明顯的同質化時代,競爭對手的模仿和抄襲產品越來越容易,而要抄襲品牌則很難,品牌戰略具有不可克隆的核心競爭力。
2005年10月,在第八屆北京國際工程機械展覽與技術交流會上,柳工的新標識正式對外發布。新發布的柳工新標識寓意并印證了柳工所取得的成就,更傳達了可靠、開放、國際化、充滿力量和親和力、專注于品質的柳工形象。
“新標識的啟用,標志著柳工在國際化進程中建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柳工要用品牌戰略在市場競爭中取得柳工的地位。”王曉華表示,柳工確立“開放的、國際化、可靠的、高品質”為內涵的品牌方向,致力成為中國第一個工程機械國際品牌。
在國際挖掘機市場上,第一集團為卡特彼勒、小松、日立建機、沃爾沃等美歐日公司,第二集團為韓國的斗山大宇、現代重工,第三集團多為中國的公司。而柳工挖掘機的市場定位則是“高于韓國,接近日本”。曾光安表示,柳工挖掘機以日本的小松作為競爭標桿,將直面激烈的國際競爭,在質量、可靠性方面要高于韓國產品。
中國工程機械第一國際品牌
在2003年工程機械行業最火爆時,大部分企業并沒有意識到品牌問題,或者說沒有足夠的實力去支撐實現品牌的打造。在市場高速增長、群雄紛爭的局勢下,國內整機廠對市場推廣出手都很大方,但企業的宣傳重點是在產品而不是在品牌上。而外資則利用其品牌優勢在工程機械的高端市場上賺得缽滿盆滿,并把手伸向中低端市場。
柳工正是在市場激烈競爭過程中,逐步認識到品牌對工程機械行業舉足輕重的作用,從1990代初開始,就有意識的以品牌為目標,醞釀將“柳工”打造成為中國的工程機械第一品牌,并探索如何將中國的品牌做到國際。
通過多年的學習與模仿,消化與創新,柳工在培養技能嫻熟各類設計人員的同時,不斷積累提煉自己的經驗。這些經驗已經使柳工可以制造出價格很便宜,并可以與國際工程機械相媲美的產品。
近年來,柳工明確了“建設開放的、國際化的柳工”發展目標,企業步入快速發展軌道,從2002年至今連續幾年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
2004年,柳工各類工程機械產品銷量突破16000臺,在全國裝載機行業中,銷售收入、利潤、市場占有率、人均勞動生產率等主要經濟指標均位居第一,裝載機產銷量躍居世界第二位。“柳工牌”裝載機獲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首批名牌產品稱號。
在2004年、2005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品牌榜中,柳工的知名度、認知度、美譽度都穩居行業領先地位,同時被評為行業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一大品牌。
為了縮短與國際品牌的差距,在世界上樹立中國工程機械的第一品牌形象,柳工在產品研發、制造水平、質量控制、海外市場運作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近幾年,柳工通過“國際化、深度營銷、六西格瑪、技術創新四項舉措,最終形成了具有整體競爭優勢的、業務動態組合最優的戰略局面”。
同時,柳工產品以國際知名品牌為目標,以走向國際市場為方向,引進和利用國際先進的技術和關鍵部件,使產品在技術上保持國內領先地位,樹立了柳工高端產品的品牌形象。
2008年6月,世界工程機械行業的權威雜志——《國際建設》推出了“2006年世界工程機械50強”,柳工名列第29位,較上年上升3位。
“新世紀,柳工將在廣闊的國際舞臺上,向世界各地客戶提供優質的產品與服務,實現從本土制造企業向國際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飛躍!”王曉華表示,“柳工在引領行業發展、打造響當當的民族品牌的同時,將鑄就中國工程機械第一個國際品牌,實現幾代柳工人百年老店的夢想!”
50年技術積累和創新
通過加強研發力量,不斷通過技術引進和創新形成雄厚的技術積累,是柳工長盛不衰的法寶。正如曾光安這位在向國際先進同行學習中成長起來的總裁所述,我們要明白和國際一流公司還存在差距,學習先進是公司發展的最好動力。
柳工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輝煌歲月,伴隨著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經過50年的積累和發展,柳工形成了品種、產能、技術裝備、開發能力、質量、效益等優勢,柳工集團連年進入國家工業企業500強。
從1982年起,柳工就開始派人出國考察,到國際同行最先進的企業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學習,開闊了眼界,看到了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產品技術水平,增強了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意識。
在與卡特彼勒長達8年的技術合作中,柳工先后派出了300名技術人員赴美學習和培訓,把引進的技術應用到公司新系列產品上。
柳工以一種國際化、開放的思維,逐步建立起以技術研發、標準掌控、產權保護為主的自主創新體系,完善了從產品開發到技術研究的過程。
目前,柳工的國家級技術中心已擁有8個產品研究所及4個與高校共同建立的聯合研發中心,擁有工程機械行業首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博士后工作站。柳工裝載機產品技術在同行中始終占據著領先的龍頭地位。
本著“生產一代、研制一代、儲備一代”的研究開發模式,近幾年,柳工成功推出了中國第三代代表產品G系列輪式裝載、填補世界空白的高原型裝載機,以及6噸至10噸的大型輪式裝載機。公司的系列裝載機采用了20多項新技術,并取得了46項國家專利。
其中,柳工研制成功的填補世界空白的高原型輪式裝載機還摘取了行業第一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還率先獲得國際CE認證并批量銷往歐美地區。
從1984年和1986年,柳工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相繼研制出換代產品ZL50D和ZL40B裝載機。1987年,從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成套引進966E裝載機專有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國產化。1989年,試制成功引進技術產品ZL60E和國內第一臺載重最大的ZL100輪式裝載機。
老老實實地學習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為柳工的跨越式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柳工引進消化的第二代產品ZL50C裝載機,現已成為其銷量最大、銷售收入最高的單品種產品,年產銷已超萬臺。隨著引進技術的成熟,這些產品現已批量出口海外,甚至銷售到美國市場。
柳工憑借在研發領域的優勢,先后開發了挖掘機、壓路機、挖掘裝載機、滑移裝載機、攤鋪機、平地機、冷銑刨機、叉車等系列產品。柳工每年持續推出新產品近20個,而且在工程機械行業共性技術、基礎性技術及前瞻性技術的研究方面也走在行業前列。
柳工挖掘機的競爭對手全是世界知名品牌,但柳工人憑著堅韌與執著,運用公司承擔的國家“863”項目的最新成果,設計制造出的新一代C系列挖掘機,具備了世界上先進挖掘機的特點,銷售型號已達13個,產品銷售形成系列化。
柳工壓路機經過幾年的產品結構調整和三次升級換代,形成了主流機型;公司自主研發的CLG512攤鋪機,各項檢測指標均達到了國際標準。
為了加速引進先進技術,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和檔次,1995年,柳工先后與美國凱斯公司合資生產挖掘裝載機,與世界著名的德國ZF公司合資生產變速箱和驅動橋。
目前,柳州采埃孚合資公司的產品已成為國內高端工程機械產品和出口產品的首選配置。柳工還陸續引進了日本東芝液壓閥技術、美國康明斯柴油機等關鍵部件進行國際配套。
隨著對國際技術資源的利用逐步走向成熟,柳工不僅形成了自主技術,引領國內裝載機技術潮流,為柳工開拓國際市場打下了產品基礎,也為柳工全面與國際接軌,成為行業國際化的先鋒奠定了基礎。
開放的國際化柳工
全球的潛在用戶、經銷商和供應商為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快速發展而興奮和期盼。
2008年6月,莫斯科國際工程機械展上,柳工產品備受矚目。本屆展會吸引了眾多世界知名品牌參加,柳工展臺是這次展覽會上的亮點之一,規模超過1000平方米,展出了7大類、17臺設備,2層樓的展臺在眾多展臺中脫穎而出,柳工品牌標識在陽光下耀眼奪目,50周年標識在向參觀者詮釋柳工的歷史;滑移裝載機、挖掘裝載機現場的精彩表演更是吸引了眾多目光,展示著柳工的制造技術和工藝質量。
為了樹立柳工的國際品牌,柳工在國際市場推廣和宣傳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
2002年,王曉華提出了建設“開放的國際化柳工”的目標。2003年,柳工國際化事業掀開了歷史嶄新的一頁。
2003年法國INTERMAT、2004年德國BAUMA、2005年美國CONEXPOCON/AGG,在這些全球工程機械最大的專業展會上,柳工都積極參加,展出了柳工最先進的產品。
通過參加國際展會,柳工不僅充分展示了其制造實力,樹立了柳工品牌形象,而且在與跨國巨頭的同臺競技中,更增強了柳工參與國際競爭的信心,使得柳工“世界級企業”的愿景變得更為清晰而務實。
王曉華表示:“要始終成為行業的領跑者,保持柳工的強勢地位,就必須置身于全球市場思考問題,必須在全球范圍更大和更深層次上開放自己,進軍并立足國際市場,才能拓展出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近年來,柳工在繼續筑牢國內工程機械排頭兵地位的同時,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全球營銷渠道不斷延伸,服務和技術支持能力持續提升,良好的品牌形象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柳工已經成為國際工程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中國品牌,這些扎實的工作,為柳工國際業務的深入拓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2007年,柳工產品出口量幾乎相當于7年前公司全年的產品銷量。柳工提出,到2009年要實現出口2.7億美元,出口比例在銷售總收入中超過15%。
短短幾年,柳工的國際業務取得了令國內同行矚目、令國際同行敬畏的高速發展。2004年,柳工在澳大利亞建立了柳工第一個海外子公司,為柳工在海外市場的運作、新產品改進和國際資源獲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柳工的國際經銷商從兩三個發展到目前的25家,銷售地區由傳統的非洲大地擴展到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銷售的產品由裝載機擴展到柳工全系列產品。
今天,從遼闊的蒙古草原到高聳的埃及金字塔下,從寒冷的西伯利亞到美麗的布里斯班,從南非的好望角到美洲的加勒比海,從挪威的森林到印度的德干高原,柳工的產品正在為全球的經濟發展努力地工作著。
目前,柳工與全球30多個國家的經銷商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初步建立了哈薩克斯坦、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摩洛哥、南非、伊朗、沙特等重點市場的服務和配件體系。全球數千個用戶通過柳工的產品認知了柳工品牌,認知了柳工的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同時,柳工的國際營銷人才正在不斷成長、發展壯大、走向專業,走向成熟。
王曉華說:“將近50年的創業歷程鑄就了柳工閃亮的中國民族工業品牌,也打造了柳工的國際化愿景。柳工成為國際工程機械市場上最受關注的中國品牌。”
面向未來的戰略布局
為了進一步提升企業產能,拓展業務范圍,2007年年底,柳工與天津市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柳工擬投資20億元在天津建設柳工北部工程機械研發、制造和出口基地——天津柳工機械有限公司,主要生產推土機、裝載機以及其他相關工程機械產品。這是柳工實施“十一五”發展戰略的又一項重要舉措,是目前柳工發展投資規模最大的異地新建項目,已被列入天津市政府2008年20項重點工業建設項目之一。
2008年6月30日,柳工北部工程機械研發制造基地在天津濱海新區空港物流加工區拉開建設序幕。王曉華表示,柳工北部工程機械研發制造基地落戶天津濱海開發新區發展,就是要利用天津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港口城市,在華北地區具有的重要戰略地位和資源優勢,來推進柳工加快發展。“我們的目標是基地建成后將實現各類工程機械產品產銷一萬臺以上。”
對于柳工的異地投資,柳州市市長鄭俊康這位從柳工“走出去”的政府官員表示,柳工的異地投資雖然不如在本地擴展對地方財政有利,但如果我們連異地投資都不允許,還怎么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海外),這樣企業還怎么發展。而柳工能夠發展成為世界級公司,對于柳州來說,只有好處。
近年來,柳工憑借自身的品牌優勢快速擴張,先后通過兼并收購或投資,在異地成立了江陰柳工道路機械公司、上海柳工叉車公司、江蘇柳工機械公司、揚州建設機械公司。這些公司的成立,有利于柳工整合資源及技術優勢,快速做大作強柳工,為柳工充分利用長江三角洲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打下良好基礎。
2007年,柳工收購柳工集團的叉車業務,在柳州陽和工業區投資3.6億元,建設叉車生產基地。
同時,柳工著眼長期發展,加大資本運作和新業務拓展力度,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還先后成立了安徽柳工起重機公司、柳工澳洲公司、柳工印度公司、柳工北美公司等,為柳工戰略性業務和國際業務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拓寬、深化主機業務同時,柳工還不斷完善自身產業鏈,同時進一步推進海外業務拓展。在海外業務上,柳工2008年上半年出口整機產品2345臺,創匯1.1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97%和106%。海外市場規模的增長,主要源于柳工國際市場細分戰略以及企業海外銷售服務網絡健全和完善。
在2007年進行的戰略調整中,柳工提出,到2015年進入全球前10名;2020年進入全球前5名,真正實現成為工程機械行業世界級企業的夙愿。
(責任編輯/崔人元)
信息來源:《裝備制造》雜志 作者:邵振偉
聲明:慧聰機械工業網獨家享有《裝備制造》雜志稿件發布權,所有稿件均受雙方合作協議條例保護,其他網站、雜志、報紙等媒體未經授權,不得隨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