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志偉,馬尾造船搭載部副部長。他2002年加入馬尾造船,成為船體車間的一名電焊工人,在其后的近20年里歷任電焊班長、外業主管、部長助理、副部長等職,從一個愣頭青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的造船干將,讓我們來一起看看蘇志偉背后的故事。
立足崗位 攻堅克難
2003年5月,250人居住駁船的分段在緊張的建造中,在限期最后的三天時間里,蘇志偉與同事一起加班進行焊接作業,他們在狹窄的船艙內展開構件焊接,或蹲著、或跪著,冒著四濺的焊花,承受著艙內四五十度的高溫,終于順利完成焊接任務,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他也憑借著優秀的工作成績,在2005年擔任了所在電焊班的班長一職。
2009年,隨著公司在平潭利亞船廠開辟新的生產基地,蘇志偉來到利亞船廠擔任外業課主管,最令他難以忘懷的莫過于84M雙體半潛自航式居住輔助平臺的開發建造。該船該船采用雙體結構、電力推進、動力定位系統3級、定員500人、四個舵槳,其結構強度可應對深海區域百年一遇強風浪襲擊,配有150噸吊車和封閉式伸縮梯;可滿足人類對深海開發的多功能需求。
該海洋平臺的首制過程并不輕松。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擔任該船船體建造主管的蘇志偉感慨道:“首制船要克服解決的問題很多,那段時間就沒有晚上11點前下班的時候,雖然很累,但最終成果證明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有了第一艘的突破,公司在之后的五年里先后建造了五艘雙體半潛船,并獲得英國倫敦2014年度“OSJ”海工支持船獎,蘇志偉為該船建造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實干追夢 勵志進取
2018年12月,“探索二號”科考船在馬尾造船進行適應性改造,參與單位聯合成立了載人潛水器海試支持保障船改造項目組臨時黨支部共同推進改造項目,蘇志偉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
“探索二號”載人潛水器支持保障母船由海洋工程船改造而成,船體工程修改量大,蘇志偉帶領團隊攻克重重技術難關,穩步完成了艙室重新布局、上建模塊吊裝、A架定位裝配、多波束探測儀導流罩的制作安裝等一系列船改工作節點。其中多波束探測儀導流罩的制作、加工、調整、吊裝無疑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工程。不僅安裝要求精度高,且內部空間焊接較狹窄,對于平均每個長度有8米的發射和接收箱整體加工精度要求平面度控制在±1mm之內。
為了確保多波束探測儀導流罩安裝達到精度要求,蘇志偉等支部成員在制作及安裝過程中全程跟蹤并實時監控。箱體四周結構焊縫采用雙數焊工對稱焊接,導流罩外板封板焊縫采用分段退焊法、跳焊法、多層多道焊等方法減少變形。同時,利用數字化船塢的原理,控制塢內安裝精度,最終從裝配初定位到精定位安裝,僅用時72小時就圓滿完成任務,確保了6月25日的首航節點,蘇志偉也憑借優異的成績榮獲了項目黨總支授予的“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抱定初心 日久彌堅
2020年,受國家海上風電競價上網影響,從南到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都不約而同涌現大型風電基建設施搶裝潮,在建海上風電場大規模提速。面對難得的機遇,公司跨界進軍風電鋼結構行業,強勢打造基礎海上風電鋼結構件專業產能。
長樂外海C區吸力式導管架正式點火開工
項目開工后,蘇志偉從工程概況、編制依據、施工計劃、施工技術、風險和危險源、驗收要求及應急處置等七大方面對施工跟蹤及落實,精心組織工藝、起運等各相關專業人員進行集中攻關,詳細制定施工方案,迅速總結合適、安全的施工轉運方案。
他帶領黨員先鋒隊沖鋒在前,以老道的經驗與精湛的技術將導管架進行拼裝裝焊,晝夜輪班、同心協力,順利完成了首套吸力筒導管架的總拼,不僅驗證了計劃方案的行之有效,其不足一月的施工周期也在國內吸力筒導管架領域創下一個奇跡。目前,吸力式導管架已完成19套的制作并已全部驗收合格。
初心鑄魂、實干筑夢。蘇志偉在他近20年的職業生涯中先后參與了上百艘船舶的建造工作,船型包括集裝箱船、散貨船、滾裝船、平臺供應船、海工居住駁、拖船、客船等、軍輔船等等,始終堅持在技術難度高、工作環境艱苦、勞動強度大的生產第一線,圓滿完成了公司下達的各項生產任務,多次榮獲了集團公司和公司授予的“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