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鞍鋼“2·20”噴爆重大事故已經發生了兩周,事故造成了13人死亡、17人受傷(6人重傷)。目前,事故詳情仍在進一步調查之中。事故對整個鑄造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鞍鋼失去的不僅僅是13條鮮活的生命,還有眾多鑄造一線工人對企業的信任。
鞍鋼“2·20”噴爆重大事故已經發生了兩周,事故造成了13人死亡、17人受傷(6人重傷)。目前,事故詳情仍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與此同時,鑄造業相關人士都在翹首等待最終的調查結果。一位重機企業鑄造車間的老工人心情沉重地向記者說:“這個災難,不僅是鞍鋼工人的災難,更是我們鑄造行業的災難。作為一線工人,我為他們的逝去而難過。更為未來從業人員的安全表示擔憂。”
的確,事故對整個鑄造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鞍鋼失去的不僅僅是13條鮮活的生命,還有眾多鑄造一線工人對企業的信任。
這起事故為整個鑄造行業的安全工作敲響了一次警鐘,需要全行業去反思,而對逝去生命最大的尊重就是不要再讓此類悲劇重演。
老國企管理問題暴露
2月20日之前,鞍鋼重機還是鑄造企業中的標兵企業,它擁有全國先進的生產設備與廠房,并以生產高端鑄造產品業內聞名。
2006年10月,該公司因成功澆注三峽下環一舉在業界揚名,直至今日國內外也僅有少有企業能夠生產出該類大型水電用鍛件產品。
然而,就是一件下環直徑超過10米,高2.31米,鋼水總重超過100噸的鑄件,在2月20日澆注第二罐鋼水即將結束時發生砂型型腔噴爆,造成了特大傷亡事故。鞍鋼業界聲譽一落千丈。
據記者了解,毛重近百噸的水電環件只有大型水利發電站需要,可能是為70萬千瓦水電設備配套的鍛件,與為三峽提供的下環產品類似。另據知情人士透露,該產品是給美國某企業提供的,而對于這一消息,本報記者多次聯系了鞍鋼宣傳部,沒有得到回復。
事故原因初步分析為:由于型腔內部或者底部殘余水分過高,鋼水進入型腔后,殘余水分受熱,短時間內迅速膨脹,造成砂型型腔噴爆。
對于該結果,沒有去現場的業內專家普遍認為還有很多疑點需要進一步了解。2月24日鍛造專家菜墉對記者說:“保證砂型干燥是鑄造人員都清楚的基本常識,各個工廠對這一環節的檢查都有很嚴格的標準。如果砂型中有水分,這將是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
多年從事鑄鍛行業的專家傅樹利也告訴記者:“發生這樣的事故,原因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砂型內是絕對不應該出現水分的。應該說鞍鋼在生產該環件的技術上是過關的,廠房也是近幾年才建的,鑄造機器并不老舊”。
“我認為,該事故原因還是管理問題居多。”一位去過鞍鋼的業內人士認為,作為國內排名龍頭企業鞍鋼來說,廠房設備都是全國一流的,出現這樣的事故與管理制度不無關系。雖然之前有媒體稱,該企業的生產模式像“家庭式作坊”有些言過其實,但從某方面來說也顯現出老國企在管理制度上有所缺陷,這造成員工積極性不高。
污染、耗能掣肘行業前行
事故有其偶然性,但難掩企業尷尬的經濟困境。鞍鋼重機財務數據顯示,2009年實現營業收入20.20億元,實現凈利潤0.4億元;2010年實現營業收入18.11億元,僅實現凈利潤51萬元;2011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1.57億元,凈利潤出現了1.49億元虧損。
現在,鍛件制造公司與鞍鋼都面臨著同樣的遭遇。據中國鑄造協會專職副理事長溫平向記者介紹,去年鍛件行業利潤增速出現了減緩。
實際上,從金融危機開始,我國冶金等傳統行業的需求量出現了減少,水電、核電等新能源行業發展并不快。一重、二重鑄鋼廠都對鑄件類產品進行了減產。還有部分鑄件企業資不抵債,原北京重型機械廠、北京重型電機廠等鑄鋼廠由于承受不了虧損已破產。
“鑄造業是一個受‘夾板氣’的行業,上游原材料漲價,下游價格又得不到調整。因此,利潤不是很高。”溫平說。
一位重機企業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說:“其實,各大重機廠都有能力做百噸鍛件產品,但由于鋼材利用率低,成本價格上漲快,利潤過低,大家都不愿意生產大型鑄鍛產品。”
“雖然我們在水電等領域的鑄造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就綜合實力來說還不如國際發達的企業。鑄件制造成本高的原因之一就是鑄造的能耗過高,我國平均水平的能耗約是工業發達國家的10倍還多。”一位專家告訴記者。
溫平告訴記者,目前我國鑄鋼廠大多實力不強,行業內企業一共有3萬多家,但能夠做到綠色環保的最多1萬家。
企業尚且散亂,折射出從事鍛件行業人員的生存狀況更是令人堪憂。
“現在沒有人愿意做這個工作,又苦又累,有些中小企業環境和安全又得不到保障”,鑄造協會副秘書長榮麗輝說。
據了解,鑄造企業普遍存在勞動強度高、能耗高、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程度高現象。鑄造是一個勞動力密集的行業,國內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如熔化過程中加料、澆注過程中人工澆注、鑄件落砂清理過程中的搬運都不用設備,因而人工操作勞動強度很大。鑄造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嚴重斷層,研發人員匱乏。
由于鑄造行業的諸多問題,使得一些工程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流失。而在鑄造生產線上工作的相關人員許多都沒有經過系統培訓,滿足不了現代化生產的要求。隨著我國高校鑄造專業減少,今后的鑄造技術人才,特別是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級技術人才缺乏的狀況將更加嚴重。
協會設立門檻求整合
顯然,人才逐漸流失成為鑄造企業發展的難題。
中國鑄造協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立波說:“為了挽留住人,我們必須對行業進行整合,敦促企業優化生產作業環境。今年我們將設立行業門檻,整合淘汰實力不強的小作坊企業。并且希望國家對鑄件企業在環保與綠色方面的技術發展給予政策的扶持。”
同時,鑄造協會籌備了一年的中國制造協會綠色鑄造工作委員會在今年5月將啟動。
張立波向記者表示,我國鑄造行業,雖然保持了十余年的快速發展,但還是個筋骨不夠強健的“巨人”,一定意義上講是個“虛胖子”。要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必須破解諸多瓶頸和難題。
今后五年要實現鑄造業科學發展,既要保持平穩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增強內生動力,注重增長的內涵,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注重綠色和諧發展,注重承擔社會責任。再不能以犧牲環境、過量消耗資源為代價來換取高速增長,再不能盲目鋪攤子、上項目、擴產能,搞低水平重復建設,也要防止“跟風”,一哄而上,搞“高水平”重復建設。要把各方面的力量和工作重點引導到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努力實現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