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收藏本站 | 繁體網站   
點擊搜索
 
日期 時間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國冶金裝備自主創新亟待增強

日期:2011-09-28  來源:中國冶金報    點擊:
    冶金裝備制造業是直接關系到我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關鍵產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進一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冶金裝備制造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吸引、消化與創新相結合,取得了顯著的變化和長足的進步。國內冶金裝備制造業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裝備,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裝備創新平臺,一批重點產品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我國已能成套提供年產800萬噸級鋼鐵聯合企業的常規流程設備,寶鋼三期設備國內供應比例超過80%,中厚板和薄板軋機等關鍵設備已研制成功,4000立方米高爐、干熄焦成套裝置、高爐尾氣回收裝置等實現了國產化。鞍鋼與一重集團合作研制的2150毫米熱連軋機組以及寶鋼與二重集團合作開發的5000毫米寬厚板軋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還需繼續增強。縱觀當前國內冶金裝備制造業現狀,一些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較弱,在煉鋼、連鑄、軋鋼等方面設備制造技術的成熟度和先進性與國外企業相比仍有差距,導致目前我國連鑄機、軋機進口相對較多。另外,高端冶金裝備對外依存度較高,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粗放的發展模式還沒有得到根本性轉變,仍然片面追求發展規模和速度,尚未走出傳統工業化大量消耗資源的老路,部分冶金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水平不高、產業集中度低,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高新技術與傳統裝備工業改造結合不夠,冶金裝備制造業信息化程度還不高,無法適應我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的需要。


  業內專家指出,由于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缺乏的是軟件,諸如關鍵的核心技術,而這些軟件大都是國外的專利技術,也不會賣給我們,所以必須加快技術改造和創新的進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然而,冶金裝備制造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如要將引進與消化、吸收、創新緊密結合,把主要精力放在自主創新上。業內專家指出,如今世界最先進的冶金裝備在我國都有,但關鍵的核心技術卻不是“中國制造”,這說明在冶金裝備技術上,引進有余而消化、吸收不足。我國很多鋼鐵企業仍然存在重引進、輕開發,重新建、輕改造的現象;設備引進比例高而技術引進比例低,而且沒有對引進技術進行有效的消化和吸收,因而自主創新能力得不到增強。


  同時,自主創新的冶金裝備的產業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自主創新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間,我國針對熱連軋和冷連軋設備進行了技術攻關,使軋機制造水平有了較大提升。我國4米以下的軋機基本實現了自主設計制造,4米軋機也具備了制造能力。然而,由于產業化程度偏低,生產能力不足,交貨期較長,一些鋼鐵企業最終還是選擇從國外進口設備。時下,一些大型礦山設備、高爐系統、板坯連鑄機、5米以上大型寬帶鋼熱連軋機等裝備尚須進口。對于裝備的性能和運行穩定性等問題,一些國內鋼鐵用戶對此尚存在疑慮。一些用戶說:“自主研發一臺裝備可以,質量、性能都過得硬,但若成批生產就不行了。”因此,須加快自主創新產品“開花結果”的速度,不能將自主創新產品僅僅當作“樣品”。


  此外,影響我國冶金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的還有體制、機制、資金、人才等方面因素,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由于制度、體制存在的缺陷,使裝備制造企業、研究機構等各自為政,形不成合力,導致集中度低;一些裝備制造企業人才缺乏,特別是缺乏技術創新的組織者,人才梯隊構成不合理,存在結構性缺陷;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沒有建立系統的培訓體系,知識老化問題比較突出,從而影響甚至制約了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


  有業內專家提出,冶金裝備制造企業要與下游終端用戶建立創新聯盟,打破因設計部門、制造部門和用戶的分割所導致的長期以來裝備國產化和企業自主創新進展緩慢的體制性障礙和“瓶頸”,使生產、工藝和裝備制造技術三者成龍配套,形成合力。

國內行業動態

國際行業動態

省內行業動態

臺灣行業動態

版權所有:福建省機械工業聯合會 Copyright©2001-2019 Email:FMLGJ@163.com
地址:福州市鼓樓區鼓西路建榮公寓A2座1-201  郵編:350001 傳真:(86)591-87552772
電話:(86)591-87606537 87539698   閩ICP備12014152號   管理登錄   
Processed in 220477.406 s, 1 queries, Powered by iwms 5.0
十八禁试看120秒做受,真人扒开双腿猛进入的视频,男女边摸边吃奶边做爽动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