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兼具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雙重特點的高科技產業,內燃機行業的發展與其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進步和市場拓展密不可分。不久前,在徐州召開的內燃機行業秘書長會上,各分行業的秘書長介紹了各自領域的發展動態。
泵
表面風光2010年,隨著我國汽車工業、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冷卻水泵、機油泵行業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一年。
在這一年中,行業工業總產值(對比統計的企業,以下同)創歷史最高水平,達到28.32億元,比2009年增長40.3%,增長速度創歷史最高水平,部分企業增長率達到近70%;行業總體效益創歷史最好水平,實現利潤總額達到2.25億元;行業產銷兩旺,銷售額占產值的98%左右;行業技改投入資金規模大,企業從戰略上考慮到持續長遠的發展;開發新產品品種較多,各企業在開發上舍得投入,說明行業具備一定的持續發展能力;出口創匯提速快,說明部分企業已具備進入世界市場的能力。
對于泵行業而言,2011年行業發展存在的有利條件在于:汽車工業、工程機械、農機等發展的大環境為零部件企業創造了較好的發展空間,同時,已開始形成了在行業內具有明顯優勢的小規模企業。部分企業的產品已與國際主機廠配套,市場拓展空間擴大。而廉價的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在短期內還存在。
夾縫求存泵行業發展中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例如,行業整體利潤低,僅占產值的6%~7%,部分優勢企業也僅占10%左右,無法靠利潤進行持續的投入;行業高級技術人才不足,具備與主機廠同步開發新產品能力的企業少;高級技工少,員工整體技能水平低,缺少“唱主角”的師傅;管理粗放,缺乏高水平的現代化管理人才;工藝裝備水平低,質量保證能力差;由于是小型零部件行業,政府支持力度小;信息不靈、不通、反映慢,節能、環保、高質量型產品種類少,無法與世界先進企業競爭。
從市場的角度考量,國外的零部件公司已在國內建立多家合資或獨資企業,憑借其技術、資金、管理等優勢正對中國市場虎視眈眈,在不久的將來,會與大企業搶市場,特別是高端產品的市場。國內企業相互之間的競爭,導致產品價格更低,企業盈利能力更差,影響企業的發展投入和持續發展。
因此,可以說,泵行業目前雖然借大環境的東風,表面上發展得比較好,但長遠地看,也是如履薄冰,關卡重重,只要大環境稍有變化,有很多企業難以支撐,是在狹縫中求生存。
機遇仍在泵行業的發展與內燃機甚至是主機生產高度相關。一方面,由于國家支持水利的改造投入,工程機械有一個很好的發展前景。同時,由于國民收入的提高,消費結構的改進,個人購買汽車的人數在近幾年會迅速增加,因此,轎車工業有持續發展的趨勢。擁有車輛迅速增加,所需的冷卻水泵、機油泵配件亦會有大幅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城市治堵和取消低排量汽車購置稅在上半年影響部分汽車的銷售。原材料漲價會影響生產制造成本。而日本的地震會影響日本企業的汽車產量,同時為其他企業創造了增產的條件。
泵行業分會預計,2011年國內汽車的增加量在15%左右,工程機械的增加量在25%以上,而水泵、機油泵的總量在5000萬~5500萬臺套,比上年增加15%~20%,暫時有利于行業的發展。
發展方向泵行業分會負責人指出,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于以下幾點。一、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的技術水平,開發節能環保的新產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產品和核心技術。二、組建機油泵、水泵零部件生產產業群,向集群化、規模化方向發展。三、隨著行業的發展和新技術的產生,進入新的零部件領域,拓展新的市場。四、加大工藝裝備的投入,提高工藝制造水平,形成自己的核心工藝技術。五、開拓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逐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產品優勢。六、在行業內做好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七、積極爭取上市融資,解決投入資金問題。
后處理
外資仍占主導2010年,在市場銷售的430萬輛商用車中,卡車占283萬輛。其中的重型車大都采用共軌或非典路線達到國三排放標準,基本未采用后處理。
而這283萬輛卡車中輕型車約180萬,使用機械泵+電控+EGR等多種方法達到國三排放標準。使用EGR(排氣再循環)的輕型車約40萬,其中無錫隆盛14萬占35%,宜賓天瑞達30%,其他約占35%。在輕型車中,用機械泵+DOC(氧化型催化器)(+EGR)達到了國三排放標準的車約24萬,其中威孚力達為12萬占50%。
催化劑行業還是以外資企業目前在中國市場占主導地位,市場占有率為73.4%,自主品牌催化劑市場占有率僅為26.6%。國內后處理企業在自主品牌車型市場(包括交叉車型)占有率約62%。
為什么外資催化劑在中國的催化劑市場占主導地位?首先,合資品牌的乘用車用催化劑全部被外資催化劑企業占領,我們至今未打入。其次,外資催化劑企業技術優勢明顯,他們從上世紀70年代已開始研發,我們是90年代中后期。再次,所有國外大的催化劑公司都在中國設廠充分利用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降低,我們的價格優勢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