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79.33萬億元,是改革開放以來累計投資的80%以上。最典型的是2009年,投資占GDP的66%,可以說2/3的GDP是用鋼鐵和混凝土鑄就的,全國57.8%的鋼鐵流向了投資領域,另有25%用于消費,9.2%用于出口,8%用于其他。鋼鐵工業基本是以擴大規模、增加產量、粗放經營為主,走的是“產量效益型”發展道路。
鋼鐵工業自身在提高產量的同時,在產品質量、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等方面則相對滯后,甚至有些企業過度追求產量,犧牲了質量,犧牲了環保,犧牲了能源,明顯跟不上時代步伐。近幾年,市場環境和生產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一些深層次問題也就顯露了出來。
對鋼鐵工業幾個重要問題的剖析
1.關于產能過剩
在全國7億多噸鋼的產能中,究竟哪些產能過剩?為什么過剩?我們應作具體分析。實際上,真正過剩的產能主要是兩大類。
第一類是熱軋寬帶鋼產能嚴重過剩,這與政策導向有關。前幾年,有關裝備政策鼓勵現有和新建高爐、轉爐大型化,各地紛紛建起了一批大高爐、大轉爐和與其相匹配的熱軋寬鋼帶軋機(這樣的匹配在當時是最為合理的)。由于近年來我國熱軋寬鋼帶軋機超常發展,在原有19套的基礎上,新建了41套,達到了60套;產能由5600萬噸猛增到1.85億噸,產能比消費量(大約9000萬噸)多 1倍以上。由于產品結構脫離了消費結構,雖然裝備“大型化了”、“板帶化了”,但也“同質化了”、“過剩化了”,造成板材價格偏低,以生產板材為主的大型企業效益低下,有的甚至虧損。
解決這類產能過剩問題,一是要依靠科技進步,生產高質量、薄規格、高強度板材。據生產經驗,熱軋板卷平均厚度減薄1毫米,產量降低10%以上,噸材效益提高18%,可以實現減產增效。二是要嚴格限制以建設“精品基地”名義,建設同質化產能。三是靠時間效應消化過剩產能。
第二類是膨脹性產能過剩。所謂膨脹性產能,就是近幾年有些鋼企為了追求產量,過度縮短冶煉時間,犧牲了質量、能耗、環保而形成的產能。據鋼鐵專家研究,轉爐正常冶煉周期一般應該在30分鐘/爐左右,如果少于30分鐘,尤其是縮短了吹氧時間,雖然產量提高,產能“增”大,但鋼中有害雜質很難去除,很難保證鋼材質量和使用壽命。據對67家大中型企業統計分析,平均每爐鋼冶煉周期是30.7分鐘,生產高質量鋼材企業需40分鐘以上。但有近1/3的鋼鐵企業冶煉周期僅為每爐20多分鐘,吹氧時間10分鐘左右,按工藝技術要求算一算,能煉出好鋼嗎?初步分析,這類產量約有8000萬噸,主要是低檔次建筑鋼材,其中有1/3以上是膨脹出來的低質、高耗、高污染產品。對于這類產能過剩,只要按法規、標準管質量、管能耗、管環保,就能實現“自動減肥”。
2.關于進口鐵礦石
我國進口鐵礦石主要來自國際三大礦業集團。從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2009年的公告可以發現:必和必拓的前五大股東分別是:匯豐占16.08%,花旗占13.23 %,摩根占11.62%,澳洲國立銀行占9.41%,澳大利亞保險投資公司占2.42%;力拓的前五大股東是:力拓控股占28.19%,匯豐占14.12%,摩根占10.59%,澳洲國立銀行占8.79%,花旗占3.22%;淡水河谷的前三大股東是:巴西4家養老基金占49.0%,巴西發展銀行占21.21%,日本三井占18.24%。
很清楚,國際三大礦業集團的背后是匯豐、摩根、花旗等國際金融集團,正是這些金融集團利用鐵礦石的壟斷地位和已經控制了的對中國的海運業務,在最大限度地掠奪我國鋼鐵工業和下游10個主要用鋼行業的利潤。今年上半年,我國大中型鋼鐵企業實現凈利潤折合美元約57億美元,處于微利狀態。而必和必拓凈利潤是127億美元,同比增長115%;力拓凈利潤是58.5億美元,增長260%,超過我國鋼鐵全行業。這是“互利共贏”么?這是掠奪!
更值得反思的是,在鐵礦石進口痛失話語權的同時,我們卻仍然繼續擴大鋼鐵產能,客觀上為三大礦業集團拓展了市場。同時,我們還大量投資建設適應于三大礦業集團所需要的40萬噸級的大船航道和深水碼頭,從表面上看是為了降低運輸成本,實際上則是為他們掌控的運輸價格創造了成本效益。我們應該從國家經濟安全的戰略高度大聲疾呼:解決我國鐵礦石資源問題已刻不容緩!一是要靠科技創新和優惠政策,大力推進國內冶金礦山勘探開發和有效利用;二是要大力支持企業多方位掌控國外鐵礦石資源,降低三大礦業集團的壟斷程度;三是要依靠技術進步,提高鋼材性能,推進全社會減量化用鋼,相應減少鐵礦石用量。
3.關于低碳經濟
不論鋼鐵冶煉,還是從鐵礦石中還原鐵,都離不開“碳”。在鋼鐵生產中雖然可以進一步節能降耗,但不可能改變鋼材的“高碳”特性。例如,噸鋼綜合能耗由2005年的629千克/噸降為2009年的620千克/噸,年均下降0.35%,今后降幅會越來越小。提高鋼材質量,減少鋼材消耗,卻是最有潛力的節能減排方法。我國鋼材質量偏低或質量不穩定,用鋼行業以粗代細、以厚代薄、以大代小、過多消耗鋼材現象比較普遍,節材、節能潛力巨大。如建筑鋼筋提高質量,以中高級別鋼筋取代國外早已淘汰的低檔鋼筋(HR335)可節約鋼材14%~20%;腳手架用高強度型鋼替代普通焊管,可節約鋼材30%~50%;制造業提高高強度鋼材的使用比例,可實現汽車輕量化、船舶輕量化、機械裝備輕量化;軸承鋼、齒輪鋼提高質量,可延長使用壽命1倍~2陪,甚至3倍。可以說,減少鋼材消耗所體現的“低碳”潛力,遠遠大于鋼鐵生產過程中“節能”的潛力。在一定意義上講,減少鋼鐵生產是最重要的節能方式。
4.關于淘汰落后
什么是落后產能?過去把裝備大小作為先進與落后的主要界定標志,過度強調裝備越大越先進、板帶比越高越好,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市場需求,出現了所謂“落后產能越淘汰越多”的現象。其關鍵在于對落后產能界定不全面、不科學。同時,國家在淘汰落后的措施上,注重直接抓企業的落后裝備,不注意用法規手段規范市場,淘汰落后產品,結果導致落后產品有“市場”,落后裝備經常是“死灰復燃”。
以上幾個問題都與鋼材質量密切相關。在一定意義上講,提高產品質量和使用性能,有利于解決鋼鐵工業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減少資源消耗等諸多問題。正如一位大型鋼鐵企業董事長所說:“快”已經不是問題,“好”才是未來發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