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為臺灣參與經濟全球化之一部份,既可藉此排除經貿競爭壓力,更可突破市場狹隘與資源局限之威脅,形成吸引國際投資之優勢。固然簽署ECFA會對臺灣整體經濟、產業、人才等帶來程度不一的沖擊,但亦可為臺灣產業帶來轉型升級的契機。為此,在后ECFA時代,除了需要政府落實輔導救濟措施,協助受沖擊產業發展及轉型,亦應透過產業政策之協助,讓臺灣產業趁勢而起,加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找到產業版圖新定位,以提升臺灣于全球發展之關鍵地位,進一步厚植臺灣于全球經濟實力板塊。
隨著全球區域經濟整合不斷,產業洗牌重組進程加快,臺灣產業所面對的是全球的競爭。而臺灣自2002年加入WTO以來,產業政策便以協助臺灣廠商升級轉型,并因應全球化挑戰為主要的目標。然而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對臺灣之沖擊相對較他國嚴重,雖然金融海嘯的肆虐已逐漸褪去,惟全球貿易量仍未見大幅好轉,臺灣產業在此等環境下難以獲得進一步成長動能。而隨著兩岸經貿交流自80年代起蓬勃發展,時值今日,雙邊經濟及產業價值鏈重要性與日俱增,是故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概念浮出水面,并于
經貿合作全球化趨勢
目前臺灣產業面臨的課題,首要即是全球化、區域化時代下,面對國際區域整合的逐漸成形,因而使得國際競爭環境之條件惡化。此外,臺灣關鍵產品與技術仰賴進口,并且缺乏品牌與通路,使得附加價值創造能力低,亦不利所得與生活質量的提升。而過去追求規模經濟所形成的資源耗用,將使得未來轉型為綠色成長顯得窒礙難行。由于臺灣為外銷導向,因此國際市場之布局實可視做產業朝國際化發展之重要敲門磚,因此攸關區域整合的成形,使得國際競爭環境益發競爭,將不利臺灣經貿全球化,ECFA之簽訂或將幫助臺灣面對全球化潮流。
臺灣自2002年加入WTO,除參與WTO杜哈回合多邊談判,亦積極尋求與其它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ree Trade Agreement;FTA)。過去臺灣于全球之經貿戰略思維,主要在促進產業升級轉型、改善投資環境,并同步推動對外經貿連結與拓銷為主軸。隨著「東協加一」、「東協加三」等區域貿易協議逐漸成形落實,東協出口大陸關稅降至零,臺灣產品出口大陸與東協,將處于相對不利地位,引發臺灣產業被邊緣化之疑慮甚囂塵上。而面對逐步正常化的兩岸經貿關系,如何在深化過程中確保臺灣產業未來分工及競爭優勢,以及主體發展性,為近來備受關注之議題。
另一方面,面對中國大陸于上世紀末的崛起,對于以外貿為導向的臺灣,如何運用大陸資源與市場,確立臺灣于東亞區域關鍵地位,進而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大陸在臺灣與東亞區域經貿連結的藍圖上,著實占據關鍵位置。基于大陸在亞洲的關鍵性、臺灣在兩岸分工的重要性,以及臺灣相對東北亞國家在大陸布局的優勢性,應透過與大陸共同生產、跨國企業雙邊合作,進一步拓展全球市場,積極開展兩岸經貿發展之全球化布局,并推動臺灣成為高附加價值制造中心,進而致力成為亞太企業在大陸進行企業活動過程中的重要樞紐。因此,臺灣有必要重新思考調整區域之經貿戰略,若能善用地緣優勢,扮演進入大陸及東南亞市場門戶,緊密結合大陸、東亞市場,吸引跨國企業在臺投資,便可望于亞太經濟或東亞經濟圈內尋找到立足地位。
國際產業發展趨勢轉變
由于簽訂ECFA對于產業之沖擊效果不一,根據中經院(2009)之研究,ECFA之簽訂雖然對機械、化學、塑料、橡膠、紡織、鋼鐵、石油煤制品有利,但對于過去臺灣占優勢之電子產業,以及成衣服飾、非金屬制品、木竹制品等敏感內需型產業不利,并將進一步影響該業之就業情形。因此,政府除了應研擬完整配套措施,以弱化ECFA洽簽對受沖擊產業之不利影響外,亦應趁勢調整臺灣產業結構,順應國際經濟之脈動與趨勢,厚植既有傳統產業實力,并布局因應新潮流順勢而起的新興產業。
由于臺灣產業發展無法置身于國際趨勢外,在金融海嘯帶來經濟活動重創、產業遭受嚴重沖擊后,各國政府紛紛祭出多種提振景氣方案,以扭轉產業頹勢。觀察各國因應金融海嘯形成之產業重心移轉影響層面,可發現兩項重要改變;首先為消費習慣的改變,市場需求型態逐漸轉向平價優質;其次為產業結構改變,由于產業重新洗牌、重組,因而形成產業調整或合并、產業升級之變化;為迎合產業大搬風之改變,產業結構調整已勢在必行,因而各國致力于培育下一個全球高成長產業,新興產業乘勢崛起。
細究各國提出之產業發展政策,皆有其不同政策主軸,然將其政策愿景進一步細分至產業項目,可以發現各國所極力發展的新興產業,可歸納為知識經濟領航、信息科技開創、綠色潮流興起,以及生活需求驅動等四個產業領域。而臺灣在后ECFA時代,產業結構之調整,勢必要順應國際產業發展趨勢。